1975年9月15日平台配资炒股,丰子恺在上海去世,享年77岁。2025年9月15日,是他去世整整50周年。
他一生画画、写文、办学、抗战、护生,是个文艺家,更是个“好人”。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评价自己敬爱的老师李叔同:“他是一个十分像‘人’的人。”而丰子恺自己,也做到了“十分像人”。
这个“像人”,不是长得像,而是人格、气节、情怀,都是人该有的样子。
做人,是比做艺术家更重要的事
年轻时的丰子恺,热爱钢琴、油画,追求的是艺术技巧。但他人生的拐点,来自恩师李叔同的一句话:“要做一个好文艺家,先得是一个好人。”
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。后来李叔同出家,临别时把一本《人谱》送给他,封面亲笔写下“身体力行”四个字。丰子恺把这本书当做宝贝,哪怕后来丢失了,也又重新买了一本,随身带着。
展开剩余72%他始终记得,艺术不是炫技,是为人生服务的工具。没有人格支撑的艺术,是空的、假的。
他教学生画画,强调忠实写生;发现自己学识不足时,立刻自费赴日进修,宁愿卖掉房子,也不当误人子弟的“青橘”。
他说:“一知半解的教书,是一种冒昧。”
这份清醒,多少教师都该学一学。
一辈子做“好人”,从不脱离现实
丰子恺的“好”,不是软弱,不是与世无争的“和稀泥”。
他年轻时因学杂费问题写信怼校长、抗战时提笔作画支援前线、看到学生对战争漠然时怒不可遏。他的温润,是有锋芒的。他的慈悲,是有底线的。
战争年代,日军炮火炸毁了他皈依佛门后的住所“缘缘堂”,他在文章中愤怒写下:“最后胜利之日,我定要日本还我缘缘堂来!”
他画漫画宣传抗战,提出“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”。为此,他奔走呼吁,要全国五百多家乡村各自挂一套宣传画。这不是文人情怀,是实打实的行动力。
同样是那段战火连天的日子,有人说《护生画集》可以烧了,现在该“救国杀生”。但丰子恺不认同。他说,我们杀敌,是为了正义、为了和平、为了不再有杀戮——本质上,还是“护生”。
“护生者,护心也。”这话,值得我们反复咀嚼。
他最在乎的,是人心里的“那个真我”
丰子恺画画、写文、教书、护生,但他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:守住人性里最珍贵的“同情”。
他曾讲过一个故事:一群蚂蚁在搬锅巴,眼看要被来客踩死,他一把拉住人家,惊出一身冷汗。不是因为他多爱蚂蚁,而是他怕人对生命的同情心,就这样一脚踩没了。
他吃素多年,但有次为了不让请客的旧学生尴尬,当场破了十年戒。他说不是菜太香,而是“不忍心让人为难”。
他一辈子都在做“清醒的梦”。他说人生就像晨梦,虽然知道是梦,也要热心地活着;但梦醒之后,别忘了找回“那个真我”。
这个“真我”,不是追名逐利的那部分,而是心里那个柔软、善良、有底线的“人”。
五十年过去了,时代变了,节奏快了,但我们依然缺这样的人:柔软而有力,温和而坚定。
丰子恺,至今无可替代。
发布于:甘肃省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